火爆之后的沉寂
——中国重卡2007年市场分析与2008年市场预测
2007年重卡市场的火爆,让各类汽车市场研究机构及重卡制造商市场调研人士大跌眼镜。2005年重卡市场的疲软走势致使最乐观的分析人士也仅将2007年的市场增长率定格于增长两成。而2007年的市场却表现出出人意料的强劲,开年伊始便如脱缰的野马,市场需求激增,最火爆的月份里,几乎到了是车就不愁卖的地步。1〜10月,重卡累计销售41.26万辆,市场增长65.4%,达到2006年全年销量的134.29%。
一、2007年前十月市场扫描:
火爆之后步入平稳增长 中国重汽集团跃居行业首位
今年1月,重卡销售延续2006年的高速增长势头,当月销售2.76万辆,同比增长136.44%。2月,受春节影响,牵引车、底盘、重卡整车销量与上月相比有所减少,但同比增长幅度很大。3月,重卡销售创出月度销量历史最高,达5.35万辆,同比增长48.89%。4月,重卡销量再创纪录,达5.39万辆,环比增长0.8%,较去年4月增长61.16%。5月、6月,重卡销量稍显回落,7月直线下落,跌破2.7万辆月度销量均线。8月,重卡市场销量探底,9月再度上扬,并成功跃过4万辆。
1〜10月,重卡市场累计销量快速增长,整车、非完整车辆、半挂牵引车三类车型同时呈现增长态势。重卡销量前7名企业市场增长相对较快,份额不断增加。市场新军也积极开疆扩土,销量迅速提升。
1〜10月, 23家重卡企业产销数据显示,整车市场集中度稍微减低,二类底盘、牵引车市场集中度略有上升。重卡销量前7名企业市场集中度达90.86%,其中,货车销量前7名企业市场集中度达67.02%; 二类底盘销量前7名企业市场集中度达94.96% ;半挂牵引车销量前7名企业市场集中度达98.12%。
1〜10月,重卡市场份额出现变化,斯太尔系占居中国重卡行业半壁江山。大吨位、大功率车型显现市场霸气。10月,东风公司和一汽解放两家总体市场份额为34.59%,较2006年的43.16%出现大幅度下滑;而中国重汽集团等4家斯太尔企业市场份额达到49.6%,较2006年的46.35%有一定幅度上升。尤其具有象征意义的是中国重汽集团的成功登顶,超越一汽成为我国重卡行业的冠军。优势虽然不大,却让人震惊。七年前的中国重汽集团年产销量只有微不足道的3800辆,七年后,这一数字增长到10万辆,这是一个集团足以跻身世界重卡前列惊人的数字。
六厂家2007年1〜10月份销量与上年同期相比均有不同程度上扬:中国重汽集团增长73%;欧曼增长104%;陕汽增长89%;重庆重汽增长39%;东风增长30%;一汽增长53%。
经过今年前十个月的洗牌,重卡市场格局再变,中国重汽集团不仅从第二阵营破围而出,更在今年实现了巨大突破,市场占有率目前已跃居我国重卡行业首席(下图),从而实现了国内销量和对外出口创汇两个第一,当之无愧地迈上帝王宝座。
二、浅析2007年市场火爆的成因
1、经济的快速发展,成为重卡市场火爆的强大动力。据经合组织(OECD)预测,今年我国GDP增长达到11.4%,宏观经济的高速发展无疑是重卡需求激增的根本动力。宏观经济的快速增长,促进了原材料及能源价格持续上涨,导致大量资金流向矿产、能源开发及相关的产品市场,而矿产和能源开发速度的加快和运量的增加,使得相应的运输市场急剧膨胀,重卡需求水涨船高。
2、物流业的快速发展以及公路货运周转量的持续增长增加了对重卡尤其是牵引车的强劲需求,近年公路物流总量每年都以20%左右的速度增长。同时,计重收费政策也给公路半挂牵引车市场带来“持续性动力”。1〜10月,牵引车销量为15.06万辆,较去年同期增长107.37%。斯太尔牵引车成为国内牵引车市场主销车型,拥有48.79%的销售比重。
准拖挂车总质量大于 25吨、小于40吨的车型是牵引车市场的主流车型,1〜10月,销售比重高达81.67%。2005年,该类车型销售比重为70.28%,2006年达到80.51%,今年1〜3月为78.95%,1〜7月增加到81.44%。
目前中小城市以及乡镇经济的快速活跃也加大了公路运输车辆的大量需求,彰显了公路运输车辆的灵活、快捷,是铁路运输无法相比的优势。
3、随着“十一五”规划的进展,国家部门、地方政府以及国内企业对于固定资产投资将持续增长,加大了重卡尤其是自卸车增量需求,进一步促进行业发展。2007年中国重汽集团已坐稳行业自卸车第一的位置,并且与行业第二位的差距不断拉大,2007年1〜10月份中国重汽集团自卸车市场份额已达到37%,比去年同期的27%增长了10个百分点。可以说,目前中国重汽集团完全可以引领自卸车行业的整体发展和市场方向。
4、计重收费政策的实施,中卡运输的经济性大大减弱,利益驱使导致了重卡对中卡的替代,这也是重卡行业在07年“井喷”的原因之一。1〜10月,中卡销量10.88万辆,市场增长率仅为0.17%,远低于货车销量增长的平均值。
目前,全国60%以上的省市地区已开始实施计重收费,并且从市场发展的需要看,计重收费的大方向不会改变。由此以中卡、准重卡为主导产品的东风、解放市场份额不断下降,而最大的受益者就是以“斯太尔”技术为平台的重卡各厂家。
5、国III排放标准的实行,也在短期内使部分用户对国II重卡产生了新增需求,透支了未来的部分需求,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市场的火爆。但由于我国地域辽阔,各地情况存在很大程度的不同,对国III标准的实施在时间上将存在一定的先后顺序,故国III标准在短期内还难以获得实质性的推行,该因素对今年重卡市场影响有限。
在宏观经济又好又快的潮流推动下,2007年国内重卡市场需求总量预计可达48万辆。其中中国重汽集团产销将突破10万辆;以陕汽、欧曼为代表的第二集团,也将达到各产销6万辆左右;而以江淮、华凌、汇众为代表的新加入者,预计2007年产销量也会同比增长50%以上。总之,2007年对于重卡各厂家来言肯定是个“丰收年”。
三、火热之后是严霜?
2002年至2004年,我国重卡市场在持续火爆之后,在2005年急转直下,市场迅速萎缩。那么,2007年的火爆之后,带给2008年的是持续的好年景?还是会陷入另一轮如2005年般萧条?
下面我们来具体分析一下2008年对重卡市场有利和不利因素。
有利的一面:
1、国家性质的大规模投资将会有所减缓,但是地方投资热情依然高涨,在“全国人民奔小康、五洲共建和谐社会”的大潮下,城市基础建设、新农村建设以及铁路、高速公路等民用设施建设不会减缓,甚至可能会加大。
2、目前我国重型车一手车普遍使用三五年,2002至2004年销售的车辆,明年处在更新高峰。2002年走向市场的重卡更新率会在60%左右、2003年的重卡会在40%左右、2004年的重卡会在30%左右。因此预计2008年年更新量在25-30万辆之间,尤其是自卸车和牵引车。
3、出口将成为2008年国产重卡产销增长的重要驱动力。随着近年来我国重卡市场的火爆,介入重卡行业的厂家增加,原重卡制造商生产规模持续扩张。如果明年重卡市场萎缩,在国内竞争加剧的同时,部分产能势必向国外找出路。同时,部分行业先知正大力推进国际化战略,在国际大循环中为民族重卡谋求一席之地,必将进一步开拓海外市场。
我国的重卡产品虽然较国外先进的制造企业仍有一定差距,但性价比优势明显。以中国重汽集团为例,2004年开始大力实施国际化战略,整车出口由最初的每年几十辆,增长到今年的1.5万辆,在许多国家已拥有较高的知名度和稳定的相当高的市场份额,形成“出口批量化,订单倍增化,口碑扩大化”的良好形势。中国重汽集团的上佳表现,也将吸引同行群起仿效。但是在出口目标市场逐渐清晰的情况下,也面临着诸多外国政府对中国出口车辆要求更加严格等不确定因素。
同时,2008年也存在许多不利因素制约市场的整体发展。
1、鉴于宏观经济中出现的过热苗头,12月5日闭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透露出重要信息:已实施了十年之久的稳健的货币政策将被从紧的货币政策取代,这势必会对趋热的宏观经济造成一定程度的抑制作用,进而影响到火爆的重卡市场明年的重卡市场。
2、据经合组织预测,我国2008年GDP增长速度将由今年的11.4%,下降为10.7%。
同时,政府还对过热的房地产业制定了一系列抑制措施,并酝酿对矿产开采环节征收资源税,重卡市场大的环境无疑将紧于2007年,降温已不可避免。
3、在2008年陆续执行国Ⅲ标准,重卡产品价格必将上调10%〜15%,价格因素历来是影响重卡走势的风向标,这种因为国家硬性排放标准而产生的价格变动,也将对消费者的购买欲望产生负面影响。
4、由于社会物流发展导致的重卡需求空间已在2007年释放,提前采购导致市场局部透支,所以2008年重卡需求不会再出现如此大的集中放量。
5、国Ⅲ执行以后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也必将会在2008年集中体现,其中最前沿的就是油品问题,国Ⅲ油品能否保证供应,现在还没有一个明确的答案。
从目前来看,柴油能源严重不足。据市场反应,在部分“油荒”地区已有客户将货运车辆停运;并且柴油市场管理混乱,“二手油”、“走私油”等非正常渠道流入市场的柴油导致柴油价格不稳定,这些让重卡市场上的部分客户着实感到苦恼。这一因素也会或多或少的影响到用户的购买行为。
综合以上因素,我们预测2008年的形势将是火爆之后的微霜,全年重卡有望产销45-50万辆。
四、新形势下的竞争
近年来,各大重卡制造商纷纷加大了技改力度,在市场快速膨胀的同时,产能也急剧扩大。在火爆的市场形势下,竞争显得不温不火,而在2008年可能萎缩的市场形势下,要想扩大自己的产量,只有从竞争对手碗里分一杯羹,这势必导致明年竞争气氛的加剧。
从近年来的竞争形势看,“斯太尔家族”无疑大占上风。中国重汽集团市场份额由2000年的4%,七年间提高到20.75%,且增长势头强劲,加之中国重汽(香港)有限公司实现红筹上市,在2007年收获颇丰的中国重汽携资金充裕、产品领先、营销网络布局合理等优势因素,在占稳国内龙头宝座的基础上大步推进国际化战略,成为民族重卡的旗帜和骄傲,发展潜力不可低估。同时,陕汽、欧曼等以“斯太尔”技术为平台的各厂家的市场份额也有望进一步增加。